重相逢 雅虎部落格惜燈 無奈他何 轉移陣地 小羊在雅虎經營部落 這都是一滴滴智慧結晶要搬來這裡 請大家格友來這裡多多鼓勵 小羊 感恩 再感恩

*十地*菩薩

2013072605:24

菩薩五十二位階
有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 妙覺
現在大家修菩薩行都是菩薩
菩薩修到第八地不動地以上 才能算穩定
8不動地
9善慧地 又作善哉意地 善根地
10法雲地 又作法雨地 
等覺
在內容上與佛相等 而實際上修行比佛略遜一籌者 稱為等覺 
等覺又稱等正覺(意為與正覺相等之覺) 有上士 一生補處 金剛心 鄰極 
妙覺
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 故亦為佛果之別稱 又稱妙覺地 為究極理想境地之表現
係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 而得此妙覺位 於此位能斷盡一切煩惱 智慧圓妙 覺悟涅槃之理
此五十二位階
等覺 妙覺 差不多已要成佛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稱三賢位

十地十功德相分別是指︰
1.遍滿義(普遍性)︰
這是指由人無我、 法無我所呈現的存在方式(真如)
,是普遍存在於「法界」的任何地方。
2.最勝義(絕對性)︰
除了人無我、法無我的存在方式外,沒有比這個更高的存在方式,因此
實際上,這兩種無我的存在方式才是唯一、絕對、最高的存在方式。
3.勝流義 ( 衍生性 ) ︰
從絕對性的最高存在中所流出的法,佛是佛法。
4.無攝義(非執性)︰
這是指「真如」的不可執著性, 透過「三輪體空」的體證而表現出來
5.相續不異義(主體性)︰
這是指諸佛菩薩是以「真如」所顯的「法身」為體,隨緣示現
以「應、化身」救渡眾生。因此,其「主體性」是恒常不變
這也就是所謂的「法身一如」了。
6.無染、淨義(超然性)︰
這是指「真如」本身「不垢不淨」的超然性。
7.無別義 ( 共同性 ) ︰
佛教法門雖然有千萬別, 但解脫目標的「共同性」,卻是始終如一的。
8.不增、減義(寂然性)︰
當八地菩薩成道時,便會見一切法,道成時不增;惑滅時不減。
9.定自在依止、土自在依止、智自在依止︰
這是指依菩薩的願力所成就的所有相、所有國土、四無礙智,皆悉圓滿展現
10.業自在依止、陀羅尼門、三摩提門自在依止︰
這是「十地」的最高境界,能通達如來一切祕密法藏利益眾生。

這「十功德相」,是分別配合「十地」的層次而逐一展開的
1例如,就有關第一相的「遍滿義」 ( 普遍性 ) 而言︰
它正是指「真如」的絕對普遍性,是無處不遍滿的,所謂真如法界,於一切法中
遍滿無餘」。換句話說︰「真如」是普遍於一切法中,無處不在
然而,如何才能親證到這一種「真如」的遍滿性呢﹖
這便要進一步牽涉到「人無我、法無我」的證得問題
如釋中所說︰先問十功德相。
論曰︰於初地,由一切遍滿義,應知法界。
釋曰︰真如法界,於一切法中,遍滿無餘。何以故﹖
諸法中,無有一法非無我故。人、法二執所起分別,覆藏法界,一切遍滿義
由此障故,願行位人,不得入初地;若除此障,即見真如遍滿義,人、法二執
永得清淨 由觀此義,得入初地
由此可知︰透過「人無我」的證入,便可以破除「煩惱障」透過「法無我」的證入
便可以破除「所知障」。因此,從「人、法二無我」的證入,便可以破除煩惱
所知的二重障,得人、法二無我 的如實觀,親證「法界遍滿義的真如境進入初地
誠如釋中所說︰若通達法界遍滿功德,得通達一切障空義,得一切障滅果

2至於第二相的「最勝義」 ( 絕對性 )主要是在彰顯「人、法二無我」的存在狀態
正是全體法界的真正存在狀態 ( 真如 ) 而這一種存在狀態,也正是所有存在
狀態中最透徹、最終極的存在表現,這便是「真如法界」透過「人、法二無我」
所呈現的「最勝義」,是「存有論」中的最高表現形式
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人、法二無我的存在方式,也正是一切事物的最終極的存在表現
如釋中所說︰論曰︰於二地,由最勝義。
釋曰︰人、法二空攝一切法,盡是遍滿義;此義於一切法中最勝清淨
由觀此義,得入二地。
因此,所謂的「最勝義」,也正是要彰顯「人、法二空(無我)」的最高存在狀態
是具有普遍性和絕對性。因為,除了這兩種存在方式外,再也找不到更高的存在方式
能夠如此觀察人、法二無我的「最勝義」,便可進入「二地」
如釋中所說︰若通達法界最勝功德,得於一切眾生最勝、無等菩提果
而且,倘若我們對人、法無我的「遍滿義」和「最勝義能如實觀照,這樣便可獲得
「無分別智」;再由「無分別智」中衍生出「無分別後智」,生起「大悲心」
從而開始創立佛教,救渡眾生,結集成三藏十二部經典。事實上,這些佛教經典
都是透過佛陀的「大悲心」所衍生流出。因此菩薩為了要得到這些最勝之法
更不惜犧牲性命,如六度萬行,一切難行之行,都能任勞任怨,毫無怨言,這便是
勝流義( 衍生性 ) 的真諦。事實上,這「勝流義」的證入
也正是整個 菩薩行的實踐過程

3如釋中所說︰論曰︰於三地,由勝流義。
釋曰︰真如於一切法中最勝。由真如起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真如所流
此智於諸智中最勝。因此智流出無分別後智所生大悲,此大悲於一切定中最勝
因此大悲,如來欲安立正法,救渡眾生,說大乘十二部經。此法是大悲所流
此法於一切說中最勝。菩薩為得此法,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由觀此法,得入三地
由此可知︰「勝流義」也正是指這「真如」所衍生出來的正法,其實都是大悲心
的流露。因此,倘若能體會到這「勝流義」,便可進入「三地」
如釋中所說︰若通達法界勝流文句功德,得無邊法音,及能滿一切眾生意欲果
何以故﹖此法音無邊、無倒故。
 從「人、法二無我」的證入,便可體會到真如的「遍滿 義」、「最勝義」和「勝流義」
由此而萌生「大悲心」然而,如何才能圓滿地實踐「菩薩行」在渡化眾生的過程中
不為外在客塵所沾染,從而保持菩薩原來的清淨性,這便要進一步牽涉到「三輪體空」
因此,假如菩薩能親證「三輪體空」,體會到「自」 (作者─主體 )
「他」 ( 受者──對象 )、「法」 ( 作業 ─行為本身 ) 三者皆不可得的道理
這樣, 便不會對外塵對象產生執著心,不生法執、法愛,從「三輪體空」中獲得解脫

4如釋中所說︰論曰︰於四地,由無攝義。

釋曰︰於最勝真如,及真如所流法,菩薩於中,見無攝義。謂此法非我所攝、非他所攝
何以故﹖自、他及法三義,不可得故 譬如北鳩婁越 (Uttara-kuruya;北拘盧洲 ) 人
於外塵不生自、他攝想;菩薩於法界亦爾故,法愛不得生。由觀此義,得入四地
這裡的所謂「非我所攝、非他所攝」,正好是原始佛教「無我、無我所」的最佳說明
這也正是所謂「去我執、離我所」的實踐方法。所不同的是︰原始佛教是以此來達到
厭離輪迴的解脫目的,而大乘佛教則將之應用到「菩薩行」的實踐工夫
其目的是要達到「無人、我二相」的無相解脫 因此,這裡的所謂
自、他及法三義,不可得故」,便正好是「三輪體空」的最佳說明
事實上,這也正是「真如「無攝義」 ( 非執性 ) 的根本要旨,也唯有如此
才能成就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
如釋中所說︰若通達法界無攝功德,得如所應一切眾生利益事果。
由於菩薩能透過「三輪體空」的證入,不沾染外在的法愛,因此,若單從表面上看
諸佛菩薩好像是跟眾生一同輪迴生死。如此一來,諸佛菩薩的輪迴跟眾生的輪迴之間
到底又有何種差別呢﹖
倘若要討論這一個問題,便必須要進一步從「主體性」的差別方面著眼
事實上,若是單從現象上觀察︰眾生與佛都是在六道中輪迴,但其「主體性」部份
則顯然是各有差別。因為眾生的輪迴,是受制於染污分別、業力所感的「輪迴主體」
而諸佛菩薩的輪迴,卻是真如清淨性、願力所顯的「成佛主體」。因此,嚴格地說︰
諸佛菩薩的輪迴,只有輪迴之相;而無輪迴之實。所以,應該稱作「示現」
誠如部派佛教時代的《異部宗輪論》所說︰
一切菩薩入母胎中,皆不執受︰羯剌藍 (kalala;凝滑位)、頞部曇 (arbuda;皰位 )
閉尸 (pesi;軟骨位)、鍵南 (ghana;堅肉位 ) 為自體。
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一切菩薩出母胎時,皆從右□生。
 一切菩薩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薩為欲饒益有情,願生惡趣,隨意能往
由此可知︰眾生的輪迴,是業力所感的「業感緣起」
而菩薩的示現輪迴,則是「大悲心」所感召的隨緣示現 因此,眾生的主體性
是業力所感的「輪迴主體」;而菩薩的「主體性」,則是真如所顯 ( 法身 )
 願力所召 ( 報身 ) 而又隨緣示現( 化身 ) 的「真如法身」

5如釋中說︰論曰︰於五地,由相續不異義。
釋曰︰此法雖復無攝,三世諸佛,於中相續不異不如;眼等諸根,色等諸塵
及六道眾生,相續有異。何以故﹖
如此等法,分別所作用故,相續有異;三世諸佛,真如所顯故,相續不異
若觀此義,得入五地
因此,按釋中所說︰眾生的「輪迴主體」,是分別作用所產生的「虛妄分別性」
 ( 偏計所執性 )。 同時,由於眾生的執受作用而造成的「隔陰之迷」
更使得眾生在每一次的輪迴過程中,都執著不同記憶的「自我意識」
為自已的「輪迴主體」,這便是「相續有異」。而菩薩的示現六道,則是
真如體的彰顯 ( 法身 ) ,隨緣示現 ( 化身 ), 所以,輪迴只不過是化身
的隨緣作用;而「法身」卻是恒住不變,這便是「相續不異」
若能明白個中道理,便可證入五地」獲得「法身」,這便是最高存在的「成佛主體」
如釋中所說︰ 若通達法界相續不異功德,得與三世諸佛無差別法身果
由於「法身」是「真如所顯」,所以並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差別
故能恒存不滅,相續不異。同時,若針對未來而言,它同樣也是不會退轉的
因為「真如」本身就是恒常清淨的 ( 不垢 ); 若針對過去、現在而言︰也不能
說它沒有清淨, 因為它從來也不曾被染污過 ( 不淨 ),這便是「真如本體」的
「不垢不淨」。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說明「真如」本身的無染性和無淨性的超然意味

6誠如釋中所說︰論曰︰於六地,由無染、淨義。
釋曰︰三世諸佛,於此法中,雖復相續不異,此法於未來佛無染,以本性淨故
於過去、現在佛無淨,以本性無染故。由觀此義,得入六地
因此,倘若我們能證得這「不垢不淨」的真如性,便可進一步清淨整個法界的
一切眾生證入「六地」
如釋中所說︰若通達十二緣生真如無染、淨功德,得自相續清淨、及能清淨
一切眾生染濁果。
事實上,一切三藏十二部經典,雖然皆有八萬四千無量法門,談有說空
內容各不相同;然而,其目的皆是指向同一目標,那就是「解脫」
因此,縱然法門無量有別;但解脫的目標,卻始終是一致無別的

7如釋中所說︰論曰︰於七地,由種種法,無別義。
釋曰︰十二部經,所顯法門,由種種義,成立有異。由一味修行、一味通達
一味至得故,不見有異 由觀此義,得入七地
佛教經典,縱然是浩如煙海,但只要始終如一地去實踐修行,最後定可通往
涅槃解脫之道
如釋中所說︰若通達種種法無別功德,得一切相滅,恒住無相果。
因此,倘若能體察解脫涅槃的「無別義」,便可恆住於涅槃的無相果位
進入「七地」,並以種種威神之力,變化自在,這便是涅槃的「不增、減義」
也可以說是它的「寂然性」

8如釋中所言︰論曰︰於八地,由不增、減義
釋曰︰菩薩見一切法道,成時不增;或滅時無減。如此智,是相自在及土自在依止。
相自在者,如所欲求相以自在故,即得現前。
土自在者,若菩薩起分別願,願此土皆成頗梨柯(pundarika;即蓮花) 等,
以自在力故,如其願即成
初自在為成熟佛法;後自在為成熟眾生。此二自在,由不增、減智得成
即以不增、減智為依止 由觀此義,得入八地
在這裡,菩薩透過對涅槃的證得,便可親見一切法的「不增不減性」
所謂「成時不增、滅時不減」,這便是「涅槃智」或「不增、減智」證得
同時,透過這種「涅槃智」的證得,更可作為生起「相自在」和「土自在
的必要性基礎 (依止) 。所謂「相自在」(Laksana-isvara),便是指菩薩所欲
祈求的所有現象,皆可如願現前 (化身)。 至於「土自在」, 其實就是指
國土自在」 (bhumi-isvara) , 它是依菩薩所發的願力,如其所願而實現的
國土 (報身)。 因此,「相自在」主要是為了成就佛法,相當於華嚴經所說的上迴向
而「土自在」,則是為了成就眾生,這正相當於華嚴經所說的「下迴向」
誠如釋中所說︰若通達不增、減功德,得共諸佛平等威德智慧業果。
事實上,這一種「相自在」和「土自在」的成就,正是如來業」的實現
也就是「圓滿報身」或「應身」的具體展現,如此便可進入「八地」

9至於「九地」的境界, 則是以「定自在」 ( 相自在 )「土自在」、「智自在作為基礎

有關「定自在」和「土自在」的內容,前面已經提到,今不用多說了
現在我們 要說的是有關「智自在」的問題,所謂「智自在」,主要是 顯現為
四無礙智 並且以「無分別智」作為基礎
如釋中所云︰論曰︰於九地,由定自在依止義;由土自在依止義;由智自在依止義
釋曰︰初二依止義,如前釋。智自在者,四無礙解所顯名智
此智以無分別後智為體。何以故﹖
遍一切法門,悉無倒故。由得此智故,成大法師能令無窮大千世界眾生
此自在以無分別智為依止。由得此自在故,入九地

又釋︰通達法界為智自在依止故,得四無礙解。由觀此義,得入九地。
因此,倘若能通達前面所說的「相、土、智」等三種自在依止
便可得到「四無礙解」,從而證入「九地」;而且倘若能證得「相、土、智、業」
的四種自在,更可獲得法 報 ( 應 )、化的三身
如釋中所說︰若通達四種自在依止功德,得三身果;若通達無分別依止,得法身果
若通達土及智自在依止,得應身果。由此應身,於大集中,得共眾生,受法樂果
若通達業依止,得化身果。因於此果,能作無量眾生無邊利益果
順著「九地」的修持,最後便可進入「十地」的「業自在依止」
以及「陀羅尼門、三摩提門自在依止義」,從而廣作利益眾生工作
成就一切如來祕密法藏

10如釋所說︰論曰︰於十地,由業自在依止義。
由陀羅尼門、三摩提門自在依止義,應知法界。
釋曰︰通達法界,為作眾生利益事。若得諸佛三業,及陀羅尼門、三摩提門
則能通達如來一切祕密法藏,得入十地
又釋︰通達法界為業自在依止;通達法界為陀羅尼門、三摩提門自在依止
由此通達,為化度十方眾生 得三身、三業故,名業自在。由得陀羅尼門、
三摩提門,如來一切祕密法藏,如意通達故,名自在。此三自在並以「真如」為依止
由觀此義得入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