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相逢 雅虎部落格惜燈 無奈他何 轉移陣地 小羊在雅虎經營部落 這都是一滴滴智慧結晶要搬來這裡 請大家格友來這裡多多鼓勵 小羊 感恩 再感恩

捨離傲慢之心念

2008101504:21

自尊心 榮譽心人人俱有 愛面子是人之通性也 愛人稱讚 重視 是人所喜也

如只知自誇自大 輕視人者 受人討厭 傲慢者唯我獨尊 目中無人誇耀自己才華

或逞一時之勇 一時面子 仗財勢壓人 恃才凌人 則失和氣 易起衝突

招人嫉妒 怨恨 種下禍根 終會失敗

語云:謙受益 滿招損 謙虛待人 接物禮讓 敬人三分 人亦敬三分

敬人者人恒敬之 愛人者人恒愛之 也 能如此和氣相處穫益不淺

反而驕傲怠慢 自吹自擂 定引起勾心鬥角 無限騷擾 大而惹禍燒身

若能虛懷若谷 大智如愚 必可邀祥納福 如魚塭蓄水只七八分 群魚悠然自在

若大雨不停 水滿十分暴滿魚群外流 反使池中空無一物 塭主必愁眉苦臉

所以聖賢勸人謙虛處世 不可傲滿 即為此理

試看船行海中 如果客滿超載 容易沉船之禍 而虛懷若谷 清風徐來 舒暢爽心

大智若愚者 非具慧眼 誰識泰山在前

昔日韓信潦倒時 受人當眾欺侮漫罵:爾人配大劍 卻膽小如鼠 若有為

有勇拔劍對我 怕死者 跨下而過 韓信忍辱跨下息事 以後做了興漢滅楚大元帥

功成封號楚王 後卻不知韜光養晦 鋒芒太露為呂后所殺

楊祖德(楊修)性聰明 好學且有俊才 深知曹操意 言多其中 為曹操所忌

借事殺之 此兩事件 均為鋒芒太露 滿招損而遭殺禍之借鏡也

做人做事 切記:人而恃才傲物 不知韜光養晦 則心拾人之忌 必罹身殺之禍

是故人宜時時 居高思危 處滿畏其盈 捨離傲慢之心 則人人和氣相處

潔身自愛 胸懷寬大 禮讓謙虛 和氣柔和 和樂融融 團結一致 家和萬事興

國泰民安 在外自然得人緣 益友襄助之下 必穫光明前途....

奉勸當今為政者 心態必需改變過去官僚心態 放下身段
心態以公僕自居 不要馬不沾鍋 應付了事

民之所苦 為己之苦 為民服務 不要傲慢權勢 特權 淪為人人所喊大官虎

未死就淪為傗生道... 把握良機 公門好修行 君主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大學云:在明明德 在親民 止於至善...

喜   怒

惟人聽得贊言美語 即心生歡喜 聽了責言惡語 即生怒氣 人之通性也

是故為人 須好言善語 使人歡喜 導人於善 另一方面 應知忠言逆耳之理

雖是逆耳之言 甚至責備之語 如出於善意 有益於修身 對有幫助者 必須容納

方為仁人君子 如出於惡意 亦應容忍 不以衝突 以養寬懷若谷之德

凡人喜怒哀樂之情 易隨意而動 情意動 心不得正 心不正 即理智失 理智失

做人處事 即達背天理良心 就造成業障 可見喜怒之情
對於修身養性 影響深遠..

因此修心者 必先修情意 使喜怒發而皆合中 即事事通達 喜怒哀樂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愛慕虛名 獵取流俗的恭維 皆不足喜
如外界稱許係實至名歸之憂 患之不足怒

修心養性 堪稱上喜  嗔怒平常叫做發脾氣 怒時
面紅耳赤 眼大脖子粗 大聲怒吼

猶如魔王 理智失 惡恨心起 小怒打人 大怒殺人 乃至放火
造下無底罪孽 無法挽回

佛云:嗔心起 輪迴至 忿怒之無明火 猶如猛火 燒燬一切功德林 前功盡棄

俗諺 和氣生財 火氣暴躁 連神也掃走 玉皇真經:忿思難 息事寧人
希能以此訓為鑑

贊言稱吾而虛 惡語毀吾而容 聞人行善即喜 受人言過即拜

呂洞賓欲度屠夫趙 明朝雲南 .昆明市 趙欲殺母牛 見小牛藏屠刀 感動而改業

以滅去心頭火 要見呂洞賓 字條戒之 呂祖訪趙 故意打破貴重茶杯

趙嗔心一起入內 後見字條 洞賓方才到 心頭火又失 而不見人 妙哉

心  火  莫  生

心 亦稱為心田 心地  心地比如土地 地好種下萬物 必能生長 即有好收成

心為人之田 人一日之中有千萬種念頭 不停種下拔起難得一時清靜

故萬事不得中節 一生無有成就也

心地不得清靜 所得結果既如此 何況心地著火其嚴如何 可想而知...

田地著火萬物不得下種 既長萬物必燒燬 心地著火 血乾身枯 命即終矣

人心如果不善即如著火一般 心念惡毒 種之作物必含毒素
自種自收 其所收 毒果也....

古聖賢云: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 此因果善惡 循環之報應也

心火一生 性地大發 理智即失 理智一失 和氣盡毀 人倫道德不顧

上無論父母上司 中無論兄弟朋友 下無論子女部屬 大聲責罵
語無倫次 百般無禮

無事亦惹事 小事變大事 必定壞了事 災禍必致 太上無極混元真經云:

( 忿思難 息事寧人) 實為寶訓 修道而言 心火一生 即離道 道一離 魔即入

魔入即生禍 故心火為萬魔之源 不可不慎也

修道修行從何修起 ?是從自心修起 修身養性之本也 率性之謂道 也

心地 性地壞 無道可修 可走 處處碰壁.... 心生火萬善皆空
無論前功 如樹林之眾

也會燒光 佛云:心火一起 前功盡失 又云:無明火 燒盡功德林

綜括而言 壞心田 用功耕成好心田  不管為人處事 心地好才能得福 心地壞必殃

為人者應謹守 低心下氣 心火莫生... 明哲保身之道  

心  香  一  瓣

瓜中之實曰瓣  香之形似瓜瓣者 稱曰瓣香 古今尊宿拈多云一瓣
凡有崇拜他人者

多襲用之 學佛者中心精誠 自能感格於神佛 心誠則靈 與焚香供佛無異
故謂之心香

世俗對於心所崇拜者 多用一瓣心香之語 以示崇拜敬仰之意

心誠一香達神明 明心見性無須求 求神托佛求自性 性明行善印佛心 悟之....

既是神明仙佛 萬物事理無不明 不但微聲細語聽得清 人之心田不語亦能知

心香一瓣達神明 既上香一遍 已講清 無需重複訴數遍 語云:誠則靈
心香是無形之誠心

日日遵守天理道德 行功積德 樂善好施 此人不求佛 佛自佑 作惡之人

求佛佛也不靈 所彥:平時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 故世人應多多研究佛理
信 受 奉行

民國十一年日本發生廣島大震災 (中國佛教普濟日災會代表 包承志 .

楊叔吉見證講) ─東京市淺草公園內 池水已被火烤乾 而公園內 木造之觀音堂

悠然無殃 集堂內外 三萬餘人均得救

放   心

禪宗有則公案:有位悟道和尚 因為常背一只布袋 大家都稱他為布袋和尚

有人請教他 如何是佛法大意?他便把肩膀布袋放下 若問的人仍是不懂

他背起布袋就走了 據說因此有領悟的人也不少... 
佛學正是一門最高深的心理學

談到 心 的問題 很多人多覺得不實際 其實甚麼才實際呢?現實種種

不外乎是人心的感受與反應 生活中喜怒哀樂 名利得失
常因各人心境之別有不同體驗

修心正是人生最實際的一門課程 修心必先觀心 仔細一觀
我們的心情常隋著

外在環境變化而患得患失 無形中為自己背了不少莫須有的包袱

就像和尚的布袋一樣 一念之轉 就該把它一一放下 
這些早該卸下的包袱和責任感
是兩回事

一個人在心無罣礙的時候 才可以更真誠付出 也唯有在我們內心平衡

和諧時 才更有能力去幫助他人 所謂 宇宙在手 萬化由心
這句話實在耐人尋味阿...

不懂得人 您不覺得肩上的布袋太沉重嗎?

朋友們 自然點 累了 就放下吧 一切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