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相逢 雅虎部落格惜燈 無奈他何 轉移陣地 小羊在雅虎經營部落 這都是一滴滴智慧結晶要搬來這裡 請大家格友來這裡多多鼓勵 小羊 感恩 再感恩

*莊子*

2011061710:32

 

莊子 又名莊周 生於兩千三百多年前 他是中國道家之中僅次於老子的代表人物
在唐玄宗時封老子為道德真君 莊子後來退穩南華山 封為南華真人
他的思想基本上延續老子的主張 但也有了一些和老子不同的看法 而他的語言
似乎比老子更豐富更生動也更吸引人 因為他很喜歡說故事 因此給了後人
不少著名而十分流行的寓言與神話
基本上 莊子和老子一樣 認為創造宇宙的本體就是 道是「不是東西的東西」
它是在還沒有任何東西產生之前的幻境 而作為產生萬物的根源

莊子比老子更重視在我們人生之人所產生的作用或效力 一個得道或有道的人
他的人生是充滿真實的趣味 而且他能獨立 自主 並享有高度的自由

莊子說有一隻
很大很大的鳥 名叫鵬 牠的背部就有幾千里寬 飛到天上就像一片大塊的雲
可以從北海一直飛到南海 這樣想像出來東西其實並不存在 但卻充分顯示生命的
偉大和離奇 莊子似乎希望人們不要被眼前有形有限的事物所拘束 能不斷發揮自己
獨立自主的力量 不依賴任何身外在的事物 因此 他認為一個偉大的人格
可以遨遊於無窮的宇宙之中 而忘掉自己 並且不去追求功和名

莊子是道家思想 莊子逍遙篇一開頭就談到鵬要從北海飛南海

意思是寄意要後天返先天 抽坎添離 乾坤復位功夫

道家養身功夫 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 煉神還虛 虛空遍法界

精飽不思淫 氣足不思食 神飽不思眠

道家功夫教我們明哲保身功夫 懂得功成名就身退 就是身居95至尊位

不要在往96位爬 後果就變成上9 亢龍有悔

要退來93之位 君子自強不息 從95至尊位退來93平民位

自然看透人生 得到逍遙

智慧生活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而人類文化遺產中已經有了無數的典範 值得學習
古代道家有極高的智慧 理解了人類生存的真理 生活的目標 同時告訴了
我們該如何行 以達到目標 這個努力之道即是修養的功夫
追求的目標即是修養的境界 

莊子他的功夫修養境界 提供我們一個智慧生活的效習目標 古人所留下給我們
就是透過文字所表達的諸觀念及觀念與觀念所共組的一套套理論 不同的人生智慧
基於不同的理論 理論與理論間構成型態的差異 因此我們對於古人的學習
就是在理解他們各自的理論型態 人和人之間對事情的看法時常不同 偉大的哲學家
彼此之間也是一樣 道家人物莊子 有其特殊的理論型態 只不過他的理想世界
跟儒 法 墨等的不同 莊子強調清淨無為而不積極競爭 他的觀念表述方式是
正言若反 即透過吊詭的反面敘述 才讓理念表述出來 並刺激了理解的深刻度
而他的建構社會的方法 則是採取弱者道之用的作為 在老子的無為不爭之觀念
理解下 架構了他的特殊型態之道家哲學觀念

 莊子的觀念建構 多半強調的是出世的理念 雖然生活在現世社會中 卻強調人類
獨立的精神境界為生存的真理 這個精神境界的最高指標是與造物者遊
哲學地說 就是與這個世界之所以為如此的世界情狀之根本原理的運作本身同其運作
白話說就是:世界本來是如何存在 我就如何生活
這裏我們要注意兩件事情
第一是 「以世界本來樣相為生活標的」的思考方式
是所有哲學體系的共同原理而體系間之差別 乃在於對「本來樣相」看法的不同所致
第二 莊子的特殊型態是道家各型之一 而莊子原型要在莊子書之內七篇中尋找至於
外雜篇之文字 可視為先秦道家書文之集成 其中雜有老列等各型之思想  
對於莊子的這個特殊型態的認識 我們先要從他的哲學思考的方法入手
莊子是一位智者 道家人物都表現出深刻的世界察力 而成為一位智者 這與儒家人物
多表現為堅定的社會責任承擔者的有德者形象不同 作為智者的型態 莊子對於人生
追求境界的修養方法 走的是一條智慧之路 將人生世界的諸多現存觀念重新反省思考
打破既有成見 一層層深入 將自我最終置放在一個逍遙 自適自由自在的局面之中
因此 要理解莊子的修養境界 其實就是在理解莊子的觀念破除與智慧發露之功夫


以下我們將以莊子內七篇的思想 定出六個階段的觀念破除與架構之道
作為展現莊子修養境界的智慧之路
    
一、社會責任感的修飾 放下理直氣壯的工作態度 提出面對社會職責時
應有之宛轉的操作技巧

二、價值感的衝擊 放下價值理想的崇高身段 以無用之大用
提出超越社會標準的價值理想

三、嚴密理論的解構 認識觀念的相對性及預設性及無窮推演性的實然
提出不作觀念採取的態度

四、超越之道的認知 存在的形象是一氣通流 理念的世界是道通為一
追求一個與造物者遊的自適自在之境界

五、身心操作的功夫 將智慧的解悟落實為心理的狀態 與身體的功能上
達到一個在人間的真人之境界

六、持身形象的化除 將融通於自然的自我 展現在社會之中時
是一個無形象的狀態


這個世界的真象其實是很簡單的 它就是一個一氣通流的世界
天地與我並生  萬物與我為一 它的本來實相如此 在認識上人們不需多加臆測
尤其不要以世間社會的任何目的性的思考來分裂這個整體為一的世界

於是這個世界運作的原理本身有著它的在巧妙中的自然 卻無意欲造作的目的

於是這個氣化世界就在一個無目的有巧妙的無窮變化中展開了

以此為思考的起點 人類生活的超越標就在於不對這個本來世界的通同為一的本身

 進行割裂式的目的性意志行為 在不架設
意欲目的的生活態度中 人類與自然之本身為一 人類與造化的運行配合

人類與自然無窮的奧秘為一 這就是莊子的逍遙之道

與造物者遊之意 遊於無窮無何有之鄉的境
這個境界成了人類生活的真正超越之道 這個超越之道的理論地說是如此

而經驗地說則是一位似神似仙的真人了

這個真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如此的境界 除了觀念上的認知要經過前述之諸項剝落
捨棄的功夫以外 還要在自己身心之存在情況上下一番苦功

讓身心的情況符合自然的情況 才終於能得智慧的心靈與存在的原理相通

那麼這個身心的操作之道為何呢 它是一套古代
氣功的操作原理 也是一套類似禪定之道的修習功夫 最終達到的是真人的境界
其身心之狀態 皆與自然為一  自由自在 名之曰大宗師
一個達到真人境界的大宗師 他有著什麼樣的生活情調 有著什麼樣的修養境界呢!

相對於尚未智識解構而意識執著的人 大宗師是一個絕對收斂的人物

因為在社會理想眼光中 他幾乎沒有作為 因為他絕對地不造作

 所以絕對地不造作 是因為存活在造化
的本身之中 是遊於無窮之中的人物 他造化者遊的活動型態 是一個
逍遙自適的絕對自由之狀態 也就是絕對發散的狀態 於是當他作為教學者時
他無所教育子弟 而弟子們便在內斂的親炙中 領悟智慧的脈絡

當他作為一位政治人物的時後 他不宣仁道義 不沾功居位

 或者人人亟想親近或者無人能識其名
當接受別人的觀察的時後 他示現萬千無可捉摸 是一個無形象的宗師
因為造化的本身才是他的終趣 造化是整全 無庸封限 他也就不假修飾
自在揮灑 卻不沾意欲因而永遠清靈也無從把捉


莊子瞧不起那些追求富 貴或名 利的人 聽說莊子本人很窮 但他依然保持不被
誘惑的人格 曾經有楚王想請莊子去作官 結果被莊子一口回絕了
莊子說他寧可做一隻活著的烏龜自由地 泅游於泥水之中 也不願做那死了之後
被供奉在寺廟中的神龜  莊子喜愛自由自在的生活由此可見

莊子欣賞那神仙般的人物 這當然是有點浪漫主義的味道 莊子說有一個神人
皮膚像冰雪一樣白 動作像少女那樣優美 不吃五穀 祇吸風飲露 便能駕著雲彩
遨遊於四海之內 莊子這樣的想像 表示人可以在某一種程度上擺脫肉體的束縛
使我們的精神和靈魂向無限世界超升 而獲致自由 這也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另外 莊子也到創造了 真人  這是一種完美而圓滿的人格
所謂的 真人 他無憂 無夢 不因成功而自傲 也不因失敗而悔恨

真人不貪生不怕死 他無拘無束 自由自在

 他不忘記自己從何而來 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
他把自己的一切歸於 自然  一切自己如此 不假外力 也不依賴任何事物
這也就是 的真實的意義

由於莊子用 道 來解釋一切 因此他對知識有十分特別的看法 他認為我們的生命
是有限的  而知識的追求卻是無窮的

如果我們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
結果一定會使自己疲憊不堪
 

 於是莊子說:去計算人所知道的 總比不上他所不知道
人有生命的時間 總比不上他沒有生命的時間  以極其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智慧

智慧是清淨無分裂 知識是有分裂心 就是佛家要轉識為智
必然會茫然而無所得 如此 莊子認為知識的追求應適可而止

 而我們更不可偏執片面之見

莊子說片面之見是 小知 而拘泥小知的人總是自以為是 把自己封閉在個人的
小世界中 莊子認為我們要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 理會人和大自然的關係
並使人和大自然能不對立不衝突 而處於和諧狀態 如此
人便可由 小我 走向 大我  走向自然而無為的廣闊的天地


莊子認為 是沒有開始也是沒有結束的

雖然萬物有死有生
但一切的變化(死生就是一種大的變化)總歸於 道

 瞭解 道 的人一定通達一切事物的道理 通達一切事物的道理的人便不會讓外物損害自己的本性
而保全我們的本性就是保全我們真實的生命 人的道德的意義就在此
人的理性的功能也在此 不知  才合乎道的本體

知道  就是粗淺的了
不知 是內涵   知道 是外在
不知就是知 知就是不知 那誰懂得 不知的知 呢?
道不是用耳朵聽來的 用耳朵聽來的不是道
道是不能用眼睛看的 用眼睛看的不是道
道是不可以說的 說的便不是道
有人問 道  便馬上回答的 是不知道  的人
道是不能問的 問了也不能回答
唯有超越 思學 的人 才能真正瞭解

 

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4pap/2dao/21.htm